方向三:病毒共感染致瘤机制及其肿瘤诊治靶标和策略
卡波氏肉瘤病毒与巴尔通体介导血管生成的机制差异及相关性: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斗争的结果,单一病原体如病毒或细菌很少能够引发疾病,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共感染所造成的。KSHV与汉赛巴尔通体作为一种典型的肿瘤病毒和细菌均能促进皮肤性血管增生,并分别造成卡波氏肉瘤(KS)与杆菌性血管瘤(BA),而KS与BA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极为相似,临床上难以区分。加之临床上缺乏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了解,该类疾病尚未被列入医院常规检测的项目,因此极易造成误诊与漏诊现象的发生.目前关于KSHV与巴尔通体致病机制相关性以及共感染可能性虽有少数研究报道,但仍存在争议。我们正从分子和细胞学水平上来探讨二者能否共感染,同时探究二者在调控缺氧信号参与促血管增生或肿瘤形成中的差异和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KSHV与巴尔通体相关肿瘤的及时诊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疱疹病毒相关肿瘤样本的临床诊治靶标和策略:
皮肤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增生性疾病,多发生于皮内或皮下组织,根据良性和恶性程度,可分为三类:良性皮肤瘤包括脂溢性角化症、色素痣、血管瘤等;恶性皮肤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其他皮肤瘤包括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等。已知皮肤瘤是由于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其中外在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本课题组聚焦于疱疹病毒感染与不同皮肤瘤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大量皮肤瘤组织中核酸和蛋白大分子系列分析和验证,以期了解疱疹病毒在皮肤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
EB病毒作为一种最常见致瘤性疱疹病毒,与鼻咽癌(NPC)、Burkitt淋巴瘤(BL)等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密切关。虽EBV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但近年研究表明,EBV亦可感染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单核细胞,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各种淋巴瘤疾病。遗憾的是,临床上除了利用PCR技术进行病毒定量和EBER进行初步原位定性检测外,目前尚无一种有效快速检测技术可准确确定淋巴瘤患者中EBV的感染情况。为此,我们正探讨建立一种可以快速诊断人淋巴瘤患者PBMC中EB病毒感染情况的新方案,并通过收集大量不同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进行验证其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为不同淋巴瘤患者行之有效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