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蔡启良PI带领本课题组发现靶向干预EB病毒潜伏感染的关键位点

    近日,本课题组于病原学领域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题为“STUB1 is targeted by the SUMO-interacting motif of EBNA1 to maintain Epstein-Barr Virus latency”的论文,首次报道了EBNA1含有SIM基序,为抗EBV相关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特异性潜在干预靶点。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是有囊膜结构的双链DNA病毒,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1964年从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BL)中分离出来,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肿瘤病毒EBV感染导致多种人类恶性肿瘤感染B淋巴细胞引发霍奇金淋巴瘤(HL)、伯基特淋巴瘤等,感染上皮细胞引发鼻咽癌(NPC)和胃癌(GC)目前造成约2%的世界癌症死亡率超过90%的世界人口无症状终身携带EBVEBV具有典型疱疹病毒的生活周期:潜伏期和裂解复制期EBV编码的核抗原1EBNA1)是所有EBV相关肿瘤均表达的关键抗原对维持EBV基因组DNA复制和调控病毒基因表达起重要作用。泛素小分子(SUMO)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调控,主要参与调控基因转录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EBNA1如何在蛋白质翻译后水平参与EBV潜伏感染维持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蔡启良PI带领本课题组历经年研究,先后发现了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在持续性感染建立和维持,以及诱发肿瘤发生过程中系列关键节点。KSHV编码的潜伏感染期关键抗原LANA蛋白存在一个能与细胞内SUMO2特异识别结合功能结构域(SUMO-Interacting MotifSIM),对维持病毒基因组稳定至关重要,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发现了一种源自藤黄属植物天然小分子单体Cambogin可有效地靶向抑制LANA-SUMO2蛋白间相互作用,是首个报道直接以病毒LANA蛋白为靶点的干预小分子化合物,对KSHV相关恶性肿瘤具有显著地靶向抑制功效  

据此,团队次发现EBV编码的EBNA1蛋白同样存在与SUMO相互作用基序(SIM)命名为EBNA1SIM分别为位于EBNA1氨基酸第507-515位(SIM2)和593-597位(SIM3,在氨基酸第477赖氨酸可发生SUMO化修饰,且这些位点在不同人源EBV病毒株及猴源EBV病毒中高度保守。

深入研究发现EBNA1SIM招募STUB1KAP1USP7SUMO2修饰的复合物(SC2),揭示了EBNA1需要该SIM来抑制STUB1KAP1USP7SUMO2修饰的复合物解离,从而维持潜伏期病毒基因组稳定传代和沉默裂解复制基因。此外,缺氧介导病毒裂解复制的再激活诱导EBNA1蛋白SUMO2化修饰及STUB1解离。

这一发现证实了病毒潜伏期抗原SIM基序可作为抗EBVKSHV等病毒相关癌症治疗的一个通用特异性潜在干预靶点不仅为调控EBV潜伏和裂解复制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而且对于干扰宿主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王玉燕副教授、都树娟生、朱彩霞助理研究员和王冲博士生(现哈佛大学博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蔡启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信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



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176739/

 

 

 



版权所有:2014年 蔡启良课题组     电话:021-186186    邮箱:0103485432@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131号    邮编:325444    访问量:
834340